1. 您的位置:首页 > 科学知识 >内容

里正是现在的什么官

里正是现在的什么官

里正又称里君、里尹、里宰、里有司等,是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,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。是一个非常基层的官职,相当于现在的一个**,在春秋战国时期,**规定百户为一里,每里设置一个里正,专门来管居民的税收以及户口。

在明朝的时候,里正就改名为里长,不过只是名字改了而已,并没有改其他的职务以及权利。

在宋朝的时候,**分散地方的权利加强**集权,所以**规定里正与户长、乡书一起管理收税,并且还管理一里的其他事物,还有就是再以里正为衙前,所以又叫做“里正衙前”。以前是一百户为里,现在是以110户为一里,在宋朝这样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很多里正都是枉有虚职,遇到事情推三阻四,一旦出问题就把责任怪到其他官职上去,并且还十分费钱,每年国库需要出一大笔雇佣官吏的费用。在唐朝每个村的组织,是以每四户为邻,每五邻为保,每百户为里,每五里为乡,每里置里正一人。唐朝亦有里正一职,负责调查户口,有组织地课置农桑,还可以检查当地的非法,以及最重要的催纳赋税。

唐朝的制度比较好,因为责任集中到个人,出了问题可以问责,并且不会有很多虚职,又省了一大笔开支。 总之里正一直有,每个朝代大同小异,最重要的是它和我国现在的**是一个差不多的职务,反正都是管理一个小村子。

里正在古代是什么官职?从什么时期开始设立的?

去时里正与裹头,归来头白还**。
——杜甫《兵车行》

从军出征的时候还没有成年,里正替我裹了头巾,回来的时候已经满头白发,却仍然要去戍守边疆。

里正,注音 ㄌㄧˇ ㄓㄥˋ 拼音 lǐ zhèng ,又称里君、里尹、里宰、里吏、里有司等,一里之长,**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设立的一种基层官职,北齐、隋唐都有设立,宋元沿用。

唐代称里正,明代改名专称里长(的生产队长,现在的村民组组长,其职能沿用至今)古时以百户为一里,一户按6口人算,大概辖600人左右。一般由乡中富户担任,其职事是代官府征税、赋役、驿递、供应等,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。
在宋朝,皇权高度集中,**为分散地方权力,规定里正与户长、乡书一起管理赋税和一里的其他事务,衙前主官物,后以里正为衙前,所以又叫“里正衙前”(宋代乡役名,职掌官物的押运和供应,负赔偿损失和弥补短缺等责任,故承役者往往破产 )。
在唐朝,一个村以四户为邻,五邻为保,百户为里,五里为乡,每里设里正一人。

总之,里正在各个朝代均有设立,虽然叫法不同,但职能都大同小异,职务和现在的**差不多,是**农村中居民点的***。在清代以前包括清代,是地方基层组织里的长官;在**公社时期,是指生产大队的队长;在**公社解体后,是依照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》选举产生的群众自治性的村民委员会的主任,每届任期三年,可连选连任。**是村干部,不属于**机关干部,其工资由地方财政供给。

里正多见于明清**,在《水浒传》第二回中讲道:史进的父亲
史太公自去华阴县中承当里正。
第三回中讲道,鲁达打*镇关西后:
府尹……一面教拘集郑屠家邻佑人等,点了仵作行人,着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,再三检验已了。

在《文献通考·职役一》中说,汉经学家何休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注:
一里八十户……其有辩护伉健者,为里正。

古代里正是多大的官

里正,又称里君、里尹、里宰、里有司等,是**春秋战国时的一里之长,明代改名里长。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,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。

最早春秋时,已有里正一职,负责掌管户口、赋役之事。

《论语·里仁》:“里仁为美,择不处仁,焉得知?”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何休注:“一里八十户……其有辩护伉健者,为里正。”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秦昭王病,“民以牛祷,病愈”,“王因使人问之何里为之,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。”旧注:“訾,罚之也。”《秦律》都称为“典”。

《秦律杂抄》:“典、老弗告,訾各一甲。”秦、汉两朝沿用之。唐朝亦有里正一职,负责调查户口,课置农桑,检查非法,催纳赋税。

依照唐代的村里的组织,以四户为邻,五邻为保,百户为里,五里为乡,每里置里正一人。杜甫《兵车行》云:“去时里正与裹头,归来头白还**。”宋初以里正与户长、乡书手共同督税,再以里正为衙前,故又称“里正衙前”。

明代改名里长,并以110户为一里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ingxinpianjian.com/kexuezhishi/600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