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博闻广见 >内容

\”朝三暮四\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
\”朝三暮四\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
《朝三暮四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,目光要放长远,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,否则很容易为他人所愚弄。
一、原文

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;狙亦得公之心。

损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

俄而匮焉,将限其食,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。先诳之曰:“与若芧,朝三而暮四,足乎?”众狙皆起怒。俄而曰:“与若芧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”众狙皆伏而喜。

二、译文

宋国有个养猴子的人,他很爱猴子,养了一群猴子,他能够理解猴子们的心意,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。

那人减少了全家的口粮,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。
然而过了不久,家里缺乏食物了,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,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,就先瞒哄猕猴们:“(我)给你们橡粟,早上三颗,晚上四颗,够吗?”猴子们一听,都站了起来,十分恼怒。过了一会儿,他又说:“给你们橡粟,早上四颗,晚上三颗,够吗?”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。

三、出处
《庄子·齐物论》

成语解释
朝三暮四,拼音是zhāo sān mù sì,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。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,反复无常。
示例:鲁迅《坟·灯下漫笔》:“厘定规则:怎样服役,怎样纳粮,怎样磕头,怎样颂圣。

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朝三暮四的。

朝三暮四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
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,是揭露狙公于弄的骗术,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,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。但是后来,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,被引申为反复无常,用来谴责那种说话、办事经常变卦、不负责任的人。

成语:朝三暮四
读音:zhāo sān mù sì
意思: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,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,后来比喻反复无常。

出处:鲁迅《坟·灯下漫笔》:厘定规则:怎样服役,怎样纳粮,怎样磕头,怎样颂圣。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。

扩展资料
近义词:
1、三心二意
解释:又想这样又想那样,犹豫不定。常指不安心,不专一。

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**卷第四章:可是眼下大敌当前,后有追兵,你可千万不要~,迟疑不决,误了大事。
2、变化多端
解释:端:头绪。形容变化极多。

也指变化很大。
出处:《鲁迅书信集·致曹靖华》:旧朋友是~,几乎是不剩一个了。

寓言故事“朝三暮四”有什么道理

这则寓言告诉人们,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,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,本质只有一种.后来“朝三暮四”作为一个成语,比喻人的行为反复无常. 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.后比喻经常变卦,反复无常. 出 处 庄周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狙公赋芧,曰:\’朝三而暮四.\’众狙皆怒.曰:\’然则朝四而暮三.\’众狙皆悦.” 用 法 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,比喻反复无常的人.

朝三暮四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

《朝三暮四》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诱惑,而忘记考虑长远的得失,做决策时应该做全面的考量。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诫我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,得失都是一时的,要看到事物在纷纭表象之下的本质。

《朝三暮四》 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;狙亦得公之心。

损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俄而匮焉,将限其食,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。先诳之曰:“与若芧,朝三而暮四,足乎?”众狙皆起怒。俄而曰:“与若芧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”众狙皆伏而喜。

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,他喜好猴子,养猴子养了一群,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,猴子也懂得那个人的心意。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,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。但是不久,家里缺乏食物了,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,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,就先骗猴子们:“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,早上三颗,晚上四颗,这样够吗?” 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,都跳了起来。

过了一会儿,他又说:“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,早上四颗,晚上三颗,这样足够吗?”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,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。

《朝三暮四》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
寓意: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“愚”的巧妙讽刺,被嘲讽的后者因一点点的小利觉得占了便宜,其实只是被耍弄而已;而看似得意的管理人,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却不想以后,终会再有事端。现在,被引申为目标不坚定或者感情上不专一。

扩展资料:
“朝三暮四”故事出自:庄周的《庄子·齐物论》,又名“狙公赋芧”,原文为:“狙公赋芧,曰:\’朝三而暮四。

\’众狙皆怒。曰:\’然则朝四而暮三。\’众狙皆悦。
白话译文: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,说:“早上分给三升,晚上分给四升”。

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,养猴人便改口说:“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。”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ingxinpianjian.com/bowenguangjian/5998.html